引言
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,古文《诫子书》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,闪耀着智慧的光芒。它不仅是一封家书,更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,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人生智慧。而“利”字,作为汉语中一个常见的汉字,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多样的解读方式。本文将从《诫子书》的原文、翻译及注释入手,探讨其背后的智慧与教诲;同时,我们将深入剖析“利”的组词成语,以及“璟”字的读音与含义,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次文化之旅,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《诫子书》的原文、翻译与注释
# 原文
《诫子书》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。全文如下: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慆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# 翻译
君子的行为操守,应以宁静来修养身心,以节俭来培养品德。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,不宁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。学习必须宁静,才能必须通过学习获得。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,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。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,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。年华随着时光流逝,意志随着岁月消逝,最终如同枯枝落叶般凋零,对社会毫无贡献,只能悲叹自己穷困潦倒,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呢?
# 注释
1. 夫君子之行:夫,发语词,引出下文;君子之行,指君子的行为操守。
2. 静以修身:静,指宁静;修身,指修养身心。
3. 俭以养德:俭,指节俭;养德,指培养品德。
4. 非淡泊无以明志:淡泊,指淡薄名利;明志,指明确自己的志向。
5. 非宁静无以致远:宁静,指心无杂念;致远,指达到远大的目标。
6. 慆慢则不能励精:慆慢,指放纵懈怠;励精,指振奋精神。
7. 险躁则不能治性:险躁,指急躁冒险;治性,指陶冶性情。
8. 年与时驰:年,指年华;时,指时光;驰,指流逝。
9. 意与日去:意,指意志;日,指岁月;去,指消逝。
10. 遂成枯落:遂,指最终;枯落,指凋零。
11. 多不接世:多,指多数;接世,指对社会有所贡献。
12. 悲守穷庐:悲,指悲叹;守穷庐,指穷困潦倒。
13. 将复何及:将,指将要;复何及,指后悔已晚。
《诫子书》的智慧与教诲
《诫子书》不仅是一封家书,更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。在这封信中,诸葛亮强调了修身养德的重要性,并告诫儿子要保持宁静的心态和节俭的生活方式。他指出,只有通过宁静和节俭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志向。同时,诸葛亮还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,认为学习必须静心专一,才能增长才干和成就学业。他告诫儿子要避免放纵懈怠和急躁冒险的行为,因为这些都会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。最后,诸葛亮提醒儿子要珍惜时间,不要等到年华逝去、意志消逝时才后悔莫及。这些教诲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。
“利”的组词成语及其含义
# 组词成语
1. 利益:指个人或集体从某种行为或活动中获得的好处或收益。
2. 互利:指双方或多方相互获得利益。
3. 利益攸关:指某事与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密切相关。
4. 利益冲突:指不同个人或集体之间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或对立。
5. 利益集团:指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团体或组织。
6. 利益最大化:指在某种行为或活动中追求最大的利益。
# 含义
“利”字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。它既可以表示个人或集体从某种行为或活动中获得的好处或收益,也可以表示双方或多方相互获得的利益。此外,“利”还与“害”相对应,表示对个人或集体有利的一面。在成语中,“利益”通常指的是个人或集体从某种行为或活动中获得的好处或收益;“互利”则强调双方或多方相互获得利益;“利益攸关”则表示某事与个人或集体的利益密切相关;“利益冲突”则指不同个人或集体之间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或对立;“利益集团”则是为了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团体或组织;“利益最大化”则是在某种行为或活动中追求最大的利益。
“璟”的读音与含义
# 读音
“璟”字的拼音为“jǐng”,是一个四声字。
# 含义
“璟”字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美好的样子或珍贵的事物。它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中,用于形容宝石、玉器等珍贵物品的光彩夺目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璟”字多用于人名或地名中,如“璟琪”、“璟云”等。此外,“璟”字还常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或事物,如“璟光”、“璟彩”等。
结语
通过本文的探讨,《诫子书》不仅是一封家书,更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。它强调了修身养德、宁静致远、学习的重要性以及珍惜时间的价值观。而“利”字及其组词成语,则展示了汉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多样的解读方式。希望读者能够从本文中获得启发,并进一步探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。